《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选萃 
                          
上篇     人 物 篇 
 
出一切音声说法 
现无边色相度人(题诸佛菩萨) 
 
成就无边功德海 
了知一切众生心(集《华严经》句,题诸佛菩萨) 
注1:《华严经》卷4云:“佛昔修行实方便,成就无边功德海。” 
注2:《华严经》卷76云:“彼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菩萨行,了知一切众生心。” 
 
就尘垢坐金刚道场,灭心行解甚深秘密,幻变真常本贯通,大悲不可称量,周流三界施甘露 
于世间证究竟涅盘,离言语转微妙法轮,菩提方便皆圆满,极果无从思议,超越时空济众生(题三世诸佛) 
    注1:金刚道场:即金刚场;如金刚般坚固的觉悟的场所。 
注2:甚深秘密:甚深:指如来所证之真如理智境界,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称甚深。秘密: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佛所具神通力,或佛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注3:甘露:意为不死之神药。佛教常用以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注4:究竟涅盘:觉悟的极致的境界;最殊胜的涅盘境界。又称无上涅盘、大般涅盘。 
注5:极果:最高的觉悟,至极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阿罗汉果。 
 
能于正法真行者 
即是众生大福田(题佛教诸行者) 
注:行者:泛指修行佛法的人。 
 
缘来垂迹 
应尽还源(题释迦牟尼) 
注:释迦牟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母亲为摩耶夫人。释迦为其种族之名。其生卒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前486年。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子罗睺罗。于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习禅修道。35岁(一说30岁)时成就佛道。成道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长期说法传教,并建立教团。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罗树林中逝世。其说教经弟子结集成经典传世。 
 
凡间圣果佛心妙 
浊世清流教泽长(题释迦牟尼,兼题嵌佛教) 
注1:佛教: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牟尼所创立的教说,在亚洲南、中及东部广泛流传,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注2:圣果:依圣道而得的菩提涅盘之果。 
注3:佛心:(1)佛的大慈大悲之心;(2)指不执着于任何事理之心;(3)指人人心中本具的清净真如心。 
 
方丈容大千世界 
维摩入不二法门(题维摩诘) 
注1:维摩诘:意译净名。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为佛陀在家弟子,居家修菩萨道,称维摩诘居士。其智辩神通超过释迦诸大弟子。 
注2:方丈:(1)禅宗寺院住持的住所,取《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居士虽处方丈之室而能容纳无量之义;(2)指寺院住持,因居方丈而名。 
    注3:不二法门:亦称不二门,即与真如不二之性相应的法门,或唯一无二的趣入圣道的门径。《维摩诘所说经·不二法门品》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兴隆佛教,光映佛门,戒德精严垂典范 
亲近国王,位尊国宝,神通广大折刚强(题佛图澄) 
    注1:佛图澄(232-348年),西域龟兹人。精通佛学,颇有神通,且持戒精严,深得后赵石勒、 石虎的敬奉,尊称“大和尚”,并视为“国之大宝”。二石性情残暴刚强,佛图澄以神通、戒德使其敬畏,并常劝其施行德化。佛图澄临终前曾对弟子说:“佛经云:‘若要建立正法,则应亲近国王。’此中大有深意也!我以道术,令二石稽首,使胡人皈依,让百姓蒙益,从而使佛法得一时之盛。但是,要使佛法真正深入人心,传之久远,还须靠玄学义理。”他对佛教在中国的兴隆起了很大的作用。 
    注2:戒德:由持戒而来的功德。 
    注3:刚强:佛教指刚强难化之人。 
 
叹末法群生,身心懈怠难观镜 
仰禅门上座,行解精勤不惹尘(题神秀) 
    注:神秀(606-706年),忭州尉氏(今属河南)人。20岁出家。50岁时投弘忍门下,不久任上座。在弘忍传衣法时,曾作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不及慧能所作之偈而未得衣法。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宗门大盛。神秀倡“住心净观,常坐不卧”,属渐修法门,其法系称为禅宗北宗。卒后谥“大通禅师”。 
 
举止颠狂,言行笨拙,名刹食堂混迹,想当初,还是路边拾得  
才情怪异,面貌离奇,寒山幽窟隐身,到最后,竟由石缝归迁(题嵌寒山、拾得) 
    注1:寒山:唐代著名诗僧,因隐于天台始丰县西寒岩幽窟中,世称寒山,或寒山子。时来国清寺,面貌枯瘁,言行疯狂,好吟诗偈,唯与拾得友善。据说因丰干禅师谓寒山、拾得分别为文殊、普贤化身,太守闾丘胤入寺拜见,二人乃缩身入岩石穴缝之中,石穴“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注2:拾得:本为弃儿,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于路边拾得,因名之。在寺内食堂做杂役,平时行事怪异,好吟诗偈。与寒山并世留名,其生活年代约八世纪下半叶。 
 
无树非台何惹尘,慧根悟道 
明心见性秘承法,能者得之(题嵌慧能) 
    注:慧能(638-713年),亦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人,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禅宗六祖,禅宗南宗的创始人。661年,赴黄梅参五祖弘忍,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从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弘忍密付衣法。五祖传法给慧能后,人问衣钵何在,五祖曰:“能者得之。”676年,慧能在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落发,次年于曹溪建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传法,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弟子法海录其说为《六祖法宝坛经》传世。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题贯休) 
    注1:贯休(832-912年),婺州兰溪人。7岁出家。后以诗画闻名于世。有诗集《禅月集》及墨迹十六帧罗汉图等留世。 
    注2:贯休曾行脚至杭州,作诗呈吴越王钱镠,诗中有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镠欣赏之余,要他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以合自己囊括四海的野心。贯休断然拒绝:“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随之离开杭州,至荆州。后又至益州。在益州时,贯休呈诗于蜀主王建,中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故贯休又称“得得来和尚”。王建对贯休大为赏识,赐号“禅月大师”,礼遇非常。 
 
空布袋不容一物 
大肚皮能忍万难(题契此) 
    注:契此 ?-916年),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禅僧。据《宋高僧传》载:常以杖荷一布袋入市,随处化缘,人称布袋和尚。能卧雪不化,示人吉凶必验。临终有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又,《景德传灯录》卷27载:契此长得矮胖,肚奇大。江浙间多图画其像,以为弥勒菩萨化身。今中国寺院天王殿所供弥勒菩萨像,即为布袋和尚相。 
 
莫看他神情疯傻,脏笤帚夹,脚跛嘴歪,垢面蓬头,其中滋味甚难解 
都笑我模样颠狂,破扇儿摇,帽污鞋烂,袒胸露背,个里因缘不易知 
(题“疯僧”与“济颠”) 
    注1:疯僧: 南宋时(约十二世纪)僧人,又叫“风波和尚”。有“疯僧扫秦(桧)”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常与济颠一起被供奉于寺庙的罗汉堂中,一疯一颠,相映成趣。 
注2:济颠: 南宋时(1148-1209年)僧人,法号道济。因言行颠狂不羁,又称作“济颠”、“济公”或“济颠和尚”。其许多济困扶危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下篇      教 义 篇 
 
                 一. 染 净 因 果 与 诸 法 实 相 
实无法得 
岂有佛成 
    注1:《金刚经》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2:《道行般若经》云:“无有作佛者,无有得佛者。”《楞伽经》云:“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无佛,亦无佛道。”  
 
心有常圆之月 
我无久住之身 
注:《景德传灯录》卷25载: “师(玄则禅师)谓众曰:诸上座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所以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隐惑内虽真而不通。” 
 
了达众生非实相 
洞明自性是如来 
 
不于今世了其道 
更向何生度此身 
注1:佛教有偈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注2:佛教有偈云:“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一句了然超百亿 
寸心介尔具三千 
注1:《永嘉证道歌》云:“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注2:《摩诃止观》卷5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片云点太清,实非本体 
大海生浮泡,不是全潮 
注1:《楞严经》卷9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注2:《楞严经》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明月穿云,自性本来清净 
莲花处水,菩提无可染污 
    注1:《大法鼓经》云:“若离一切烦恼云覆,如来之性净如满月。” 
    注2:《无量寿经》云:“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华严经》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宝积经》云:“譬如有诸莲花,生于水中,水不能着。菩萨亦尔,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 
 
大因缘宛若虚空,岂能超出 
真解脱譬如幻物,不可执持 
    注:《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云:“又解脱者名不可执,譬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我色是空,树影婆娑随你踩 
此心自在,花枝招展任人评 
 
色身易坏心难了,才脱皮毛,又生鳞角 
罪性虽空报不亡,但消业障,莫造新殃(仿一剪梅词谱联) 
    注:永嘉禅师云:“了即业障本来空,不了应须偿宿债。”又,《放生仪》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色相无常毕竟空,一成枯骨,何辨妍媸男女相 
幻身有漏终归苦,再度轮回,安知卵化湿胎身 
注:佛教认为:六道众生,依其出生方式,可分为:卵生、化生、湿生、胎生四种。 
 
菩提证果,有严净土,有清净身,莫言无,莫言断灭 
般若观空,如旋火轮,如大火聚,不可住,不可取持 
注1:《宗镜录》云:“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 
注2:《大般若经》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 
  
看天下穷途之辈,几个曾经惜福?但报应来时,方知有苦 
问世间得志诸君,谁人愿意修行?待光阴去矣,徒叹无常 
 
念物力艰难,工巧发明不简单,于受用千般,千千莫作轻松想 
思佛身广大,神通变现甚奇妙,对日常一切,一一须存恭敬心 
 
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观一切众生,轮回不尽 
无边光,无边色,无边体,无边相,无边身,仰十方诸佛,示现无穷 
 
浊浪滔滔水土流,人间烟火稠;荒漠苍穹须补救,不知颠倒实违天道久 
青山隐隐渔樵少,世外桃源渺;红灯绿酒太喧嚣,无可奈何已去圣时遥(仿虞美人词谱联) 
 
六道轮回,分明在眼前,看贤愚利钝妍媸清浊悬殊,岂非道道包含六道 
三生因果,不仅于身后,感祸福穷通夭寿悲欢难料,也是生生显现三生 
 
天象轮回寒暑推,地形变化沧桑替,空空色色总难留,弹指一挥,问尘缘幻梦有谁醒 
物情深奥贤明少,人性参差顽劣多,苟苟营营都混过,登台出局,叹世事乱棋由此来 
 
难得尘缘一百年,醉梦酣兮!看这些芸芸之辈,滚打摸爬,到头来,枉费了一生心力,人去楼空,成功也是一抔土 
长嗟历史几千载,风流逝矣!想当初衮衮诸公,纵横驰骋,撒手后,徒留下几片山陵,时移世异,遗迹无非几块砖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必然死,死必然生,生前有死,死后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死生,死生生死,于生死轮回,虚生浪死,难得了生脱死,愁愁愁,死生亦大矣 
见色见空,见空见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外无空,空中无色,色色空空,空空色色,色空空色,空色色空,悟色空平等,体色入空,原来性色真空,妙妙妙,空色岂殊哉 
注:《楞严经》卷3云:“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二. 修 行 法 门 与 修 证 境 界 
心能转物 
念不着空 
注1:《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注2:《大智度论》卷15云:“诸法性常空,心亦不着空。” 
 
莫争不急 
但念无常 
    注1:《无量寿经》云:“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注2:《法句经》云:“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如空而住 
知幻即离(集佛经句) 
注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65云:“于诸通境,都无所得,亦不分别,如空而住。” 
注2:《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从闻得智 
以信除疑(集佛经句) 
注1:《法句经》云:“信乃得道,法致灭度。从闻得智,所到有明。” 
注2:《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3云:“佛言:快哉大士,以信除疑。” 
 
大无心人常混俗 
真悟道者不留痕 
    注1:大无心人:即指无心道人,对一切无想、无念、无所求之修行者。《传法心要》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注2:混俗:即混俗和光、和光同尘之意。语出《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意为与尘俗相合而不自立异。在佛教,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尘世,与众生结缘。 
 
磨穿铁履去寻道 
看破红尘不住山(题云游) 
 
无我无常无造作 
是空是苦是因缘(题四正见) 
注:四正见:指苦、空、无常、无我等四种正见。 
 
从来妙手无多子 
哪有金针与众人 
注1:妙手无多子:禅林用语。妙手,即绝妙之手段、方法;无多子,即无特别之意。意谓虽为妙手,却无任何特别之处。 
注2:有“金针度人”的成语,谓把某种技艺的秘法、诀窍传授给别人。元好问《论诗》之三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一生哪有全如意 
万事但求半称心 
 
身心放下于当下 
名利超然即泰然 
 
愿无穷永劫为菩萨 
视一切众生如佛陀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集句) 
注1:智旭《佛说四十二章经解》云:“但除垢染即成清净。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也。” 
注2:《坛经》云:“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是里手能于当下觉 
此中人只对目前言 
 
闻未曾闻,生大欢喜 
至无所至,是真出离(集句) 
注:《大宝积经》卷15云:“复次自梦闻未曾闻法。”《华严经》卷21云:“知佛神力无量无边,生大欢喜。”《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云:“佛所说法,至无所至。”《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3云:“思惟彼道,是真出离。” 
 
发妙明心,离一切相 
得清净眼,见十方空(集《楞严经》句) 
注1:《楞严经》卷1云:“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注2:《楞严经》卷2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注3:《楞严经》卷1云:“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注4:《楞严经》卷3云:“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修道应处处低头让步 
做人要时时知足虚心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般若立圆宗,教门原不共 
菩提归大海,法味本相同(题天台宗,仿五绝体联) 
    注:不共:指不共同,即独特之法。不共教,又作不共般若,指不与二乘共学,而独为菩萨之教。天台宗以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 
 
我法妙难思,惟有拈花笑 
禅心空费解,且听弹指声 
 
读贝叶真经,得一心了了 
参莲华妙谛,悟万法如如 
 
无物能留,半片残云飘岭后 
有何可得?一轮圆月挂天边 
 
对明白人莫说空,亦莫说有 
于无知者可言有,不可言空 
 
羊车度己,鹿车度亲,牛车度众 
下士印泥,中士印水,上士印空 
注1:羊车、鹿车、牛车合称三车。羊车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鹿车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牛车形容菩萨乘不仅能自度,而且能普度众生。 
注2:《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20云:“上士闻道,如印印空;中士闻道,如印印水;下士闻道,如印印泥。” 
 
去日苦多,来日无多,如少水鱼何乐耶 
人身难得,我身已得,开正法眼不虚之(题“普贤警众偈”) 
    注1:普贤警众偈:即“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句经》等。 
注2:正法眼:体会正法的智慧。又称清净法眼。眼,指智慧。 
 
教契因缘非造作,穷极道时,无字无言皆是教 
宗通根本法天真,达于义者,有声有色不离宗 
    注1:《四十二章经》载:“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楞严经》卷4载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盘,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注2:宗通根本:指宗旨通达真理之根源、万物之根本。又,禅宗有“宗说俱通”之论,谓通达堂奥之玄旨者,为宗通;能面对大众自在说法教化者,为说通。 
注3:天真:此谓天然而不假造作之真理。《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云:“理非造作,故曰天真。” 
  
千处祈求千处应,悲愿遍千如,普度三千世界 
万方随顺万方灵,洪名彰万德,圆赅八万法门 
注:《观世音菩萨偈》云:“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问其水是污是净,是即是离(题香尘圆通和触尘圆通) 
注1:《楞严经》载:香严童子因见众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入鼻,然“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称“香尘圆通”。 
注2:《楞严经》载:贤护与十六个伙伴在洗浴时进入浴室,他刚触到水面,忽有所悟,“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六根并未因洗浴而清净,由此悟道,称“触尘圆通”。 
 
化城如岛,山清水秀港湾好;万里归途,勿忘此间非故土 
因地启航,海阔雾浓风浪狂;三生遂愿,将登彼岸彻真源(仿减字木兰花词谱联) 
注:三生 1) 指前生、今生、来生。又作前世、今世、后世,或宿世、现世、来世等。(2)三生成佛之略称。华严宗谓众生因见闻、解行、证入,而于三生之中即能圆成佛道。又,净土宗亦有“三生果遂”之说,即第一生闻听佛名,第二生勤行念佛,第三生即得往生。 
 
超越时空,独尊三界,普光普照,妙法妙施,我佛堪称至矣 
服膺因果,分证一如,正念正行,深心深信,其人可谓善哉 
注:分证:又名随分觉,即随着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证悟。 
 
 
 
 
原创佛教对联集《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全篇在网上也有,地址有以下几处: 
http://www.wcai.net/couplet/dazhi1200/00.htm 
 
 
(此处最方便阅读)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 ... D=185563&page=1 
 
 
http://www.china-liandu.com/disp ... ID=32589&page=1 
 
 
 
后  记 
 
本书名为《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其中,触闻二字,取意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触光柔软愿”和“闻名得忍愿”。同时,也含有接触、听闻佛法受益无穷之意。书中1200余副对联,都是作者近几年所撰。这些对联,虽然立意总的来看尚不悖佛理,但限于作者学识浅陋和缺乏修证功夫,因此,所撰对联眼界不宽,说食数宝、堆砌词语者较多,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者甚少,更谈不上真知灼见。不过,依作者之管见:其一,就佛学史而言,该书也许是第一部以对联专集方式撰写的个人佛学著作;就对联史而言,该书也许是第一部以学术著述为内容的个人对联作品集。它尝试将佛教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对联的形式进行概括,体现了文学与佛学的统一。其二,该书的内容涉及佛教的一些主要方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佛教综述或佛教概要的作用,也许不失为一本佛教入门的辅助读物。 
    作者在开始撰写佛教对联时,除了“撰一定数量”这个意向外,并无任何具体的规划。随着对联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划分类别或者归纳专题的问题。对此,需要分几点加以说明:其一,作者撰写佛教对联, 并不打算按图索骥式的去刻意形成体系,而主要是依本人平时点滴的知解感悟和阅读中的即兴写作。其二,在利用素材进行对联写作时(比如题佛教人物),既不能不顾联律,也不能为文害意。因此,并不是每个素材都适宜于写成对联,特别在素材太少的情况下,就更不能勉强做作了。其三,本书并不想将佛教诸方面的内容包罗无余。可以说,佛学浩如烟海,本书不足一蠡。在佛教历史人物方面,本书基本上限于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一部分;在佛教教义方面,则更没有什么严格的体系可言,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四,在篇章结构上,本书只分成几个大的类别和主题,是为了既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其内容,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杂乱琐碎。另外,在编排上, 考虑到对联的形式特征,除了题佛教历史人物的对联是按人物年代的顺序排列,其余对联,均按字数多少的顺序来排列。 
佛教对联大体上属于学术联,其主题内容的学术性很强。因此,写作与欣赏佛教对联,除了要掌握对联的格律要求以外,还必须对佛教有所了解,包括对佛教历史、佛教人物和佛教教义的了解。为了帮肋一般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作者在许多对联后面作了必要的注解。这些注解,主要分名词注解和引用注解两大类,一般按对联的先后顺序加注,个别地方视具体情况,也有重复注解或没有严格按先后顺序注解的。 
书中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肖大志 
                                    1998年4月一稿 
                                    2000年5月二稿 
                  2002年3月三稿 
                                    2004年5月四稿 
 
 
 
(封底) 
 
佛学史上,第一部以对联专集方式撰写的个人佛学著作; 
对联史上,第一部以佛学著述为内容的个人对联作品集; 
本书体现了佛学与文学的统一; 
可以作为佛教入门的辅助读物; 
可以作为佛教概要的辅助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