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07-10-23最后登录2013-6-10在线时间266 小时阅读权限70积分2331帖子989精华0UID245
 
 | 
| 原帖由 林泉 于 2008-11-24 08:09 发表  出句;清溪一道活泼绿[对月]
 对句:大海千倾水果蓝[老农]
 对句:阿谢高评气象浓[老农]
 刍议:
 气象、水果(名词) ==/== 活泼(形容词)
 词性失对。
 
  谢过林泉版主评点。 
 我以为出句“活泼”一词除了作形容词用外,还可兼作动词或形(活)动(泼)词用;
 关于词性对仗,不时能看到些争论观点,本人对此也不甚了了;下面转上一篇相关的帖子,供方家参考。
 
 《关于联语对仗词性的探讨》
 (转自:爱问知识人,天涯浪子)
 
 对仗是对联的最主要要素之一,所有的对联理论和对联教材都无法绕过。对联的对仗,在众多的论者中,有的认为要“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有的认为要“词性相当”,但对“词性相当”没有作出解释,而且也脱不开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余德泉先生在《对联通》一书中说到,“至于怎样就叫词类相当,《缥缃对类》提出实对实,虚对虚这个原则,强调分辨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是不错的。”比其他论者进了一步,但也只是点到为止。按现代汉语的分类,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为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为虚词)十一类,还有一说加象声词为十二类。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就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在众多著作中,按照现代汉语分类,众口一词,无一例外都强调相同词性相对,且均未涉及不同词性的词相对的问题。这在联界是被忽略了多年的问题。
 
 本着以上古人虚实对仗的原则,在找不到《缥缃对类》的情况下,笔者对前人的对联作品进行了追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词性相同的词可相互为对外,还发现“实对实,虚对虚”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寻,有例可循,有作品为证。不但某一实词和另一实词可以相对,某一虚词和另一虚词可以相对,而且部分实词与部分虚词也可相对(有人曾肯定地说,实词和虚词是不能相对的。)现将前人对联对仗与词性的关系,分别叙述如下,并举例以说明之。(注意在同一联例中,便有几种不同词性的对仗)
 
 一、名词与动词相对。如:
 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湘西草堂联)
 联中,“面”为名词,“埋”为动词。
 
 楼起层霄,是明目达窗之地;
 星辉文曲,看笔歌墨舞而来。(邓廷祯•题贡院明远楼)
 联中,“地”为名词,“来”为动词。
 
 二、名词与形容词相对。如:
 
 委身邪世伤非命;
 怀旧儒门惜此才。(陈宝琛•挽陈赞舜)
 联中,“身”为名词,“旧”为形容词。
 
 天地为垆,游心物以外;
 诗书敦好,尚论古之人。(弘历•髻山行宫)
 联中,“垆”为名词,“好”为形容词。
 
 三、名词与数词相对。如: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一时贤者,皆从之游。(翁方纲•曲阜孔府大堂)
 联中,“天”为名词,“一”为数词。
 
 桑榆晚景休嫌少;
 日落红霞尚满天。(袁枚•自寿)
 联中,“天”为名词,“少”为数词。
 
 四、名词与量词相对。如:
 
 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
 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刘咸荣•题峨眉山九老洞)
 联中,“山”为名词,“片”为量词。
 
 南岳西泠,大地茅屋两个;
 吴头楚尾,中流砥柱一人。(高鹏年•杭州彭公祠)
 联中,“个”为量词,“人”为名词。
 
 五、名词与代词相对。如:
 
 浣花旧事谁能识;
 桃叶新诗手自提。(叶方蔼•赠陈维崧)
 联中,“手”为名词,“谁”为代词。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
 对他有愧,只恐苍生菜色多。(鄂尔泰•题菜园)
 联中,“味”为名词,“他”为代词。
 
 六、名词与副词相对。如:
 
 此间得少佳处;
 何必更寻桃源。(云南路南石林)
 联中,“间”为名词,“必”为副词。
 
 赠鹿果然圆旧梦;
 牧羊何事动哀思。(南屏山张忠烈士墓)
 联中,“果然”为副词,“何事”为带疑问名词。
 
 七、动词与形容词相对。如:
 
 六年积久奇峰面;
 五度来乘读画舟。(阮元•阳朔画山)
 联中,“乘”“读”为动词,“久”“奇”为形容词。
 
 地迥不遮千眼阔;
 窗虚只许万峰窥。(纪昀•题笔棒楼)
 联中,“窥”为动词,“阔”为形容词。
 
 以上所举古人对联中不同词性间互相对仗的例子(所举多为名家高手之作,例子也绝不仅限于这些)当然只是表象,相信严谨的、公正的、负责任的、有造诣的联家,都不会斥之为不是对联、劣联或不合格的对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词性的词也可以相互对仗的呢?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我们还得求助于汉语语法。
 
 当今的汉语语法有两种,一种是古代汉语语法(作者也为现代人),另一种是现代汉语语法。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当一部分是一致的,但也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例如,古代汉语中,名词除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外,还经常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虽然也可作状语,但一般必须加上介词,而古汉语却可以不用介词而直接用名词加于动词之前。词类( 联书称为词性)活
 用,也是古代汉语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又如,量词在古汉语中用得不多,特别是动量词。现代汉语则用的很广泛。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数词可以兼表单位,可以直接加于动词的前后,现代汉语则不能,所以现代汉语多用量词。如此等等。既然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古代对联,所以,我们要解开古代对联中不同词性的词也可以相对的谜底,就要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古代汉语语法。
 按照古汉语语法,词可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能充当句子成份或是能够和别的词结合成词组的词,就是实词;只是表示句子各个成份的关系或者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就叫虚词。古汉语的各类词都有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往往是个别的,而语法意义则是概括的。实词更多地表现词汇意义,虚词更多地表现语法意义,实词和虚词都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是实词既表现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虚词则以表现语法意义为主。词的语法意义就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意义。古汉语的词按其语法意义的不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代词、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叹词。
 | 
 |